新疆:“天保”让西部沙漠“绿富美”

中国林业网 http://www.forestry.gov.cn/2017-08-22来源:天保办
【字体: 打印本页

  中国林业网8月22日讯  

新疆:“天保”让西部沙漠“绿富美”

中国科技网记者 胡利娟

船运、马驮、人搬,每十天一次的菜米面等生活物资的补给;开摩托车、骑马、步行,每天“早六晚十”自带干粮至少15公里的巡护山林;防火、防盗伐,森林防火期的“白加黑”和“五加二”超强度工作……

这就是护林员的日常写照。

从曾经的砍树人、伐木工变成现在的种树人、护林员,正是他们,十九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不畏辛苦,守护着我国17.32亿亩的天然林资源,使其在生态脆弱地区竖起一道道牢固的绿色屏障。

在国土面积占全国六分之一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因地处内陆、干旱缺水,使其生态脆弱、树少林薄。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的实施,不仅让新疆天然林得到休养生息,还使森林质量明显提升、自然修复能力持续改善,资源数量恢复性增长。

数据显示,新疆天保工程区森林面积由209.47万公顷增加到228.8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5.66%提高到28.94%,林木净增长2248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森林覆盖率“三增长”。

“天然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华,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国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资本,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树铭强调,一句话,就是把我们从祖宗继承来的森林资源,留传给子孙后代,给他们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护绿 交叉任职

“‘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是保护林区森林资源的一种创新举措,效果很好。”新疆阿尔泰山国有林管理局哈巴河分局白哈巴森林管护所所长马长全介绍说,其实就是白哈巴管护所所长任白哈巴村副书记,村长任管护所副所长,这样有利于开展天保工程,顺应新形势下理顺村、管护所两者关系,并与当地政府、边防军队、边防武警同样肩负着管边控边,进一步强化守边护边责任,各管护员采用“巡线、管片、看点”的具体措施,协同配合防、管兼顾,即能合理分配人员、减少开支,又可加大防、管力度。

位于哈巴河县铁热克提乡白哈巴村境内的白哈巴森林管护所,距县城118公里。与白哈巴管护站合一,林区总面积27340.21公顷,管护面积20002.42公顷。现有管护员10人,人均管护面积2000公顷。今年还新增生态管护员11人。

29岁的恩特马克就是其中之一。他每天骑着摩托车巡护山林。

“早上六点出来,晚上十点往回返,自己带着干粮和水,巡护山林的同时还兼顾放牧,工作增收两不误。”恩特马克腼腆地笑称,新增加的生态护林员都是少数民族,每年补助一万元的管护费,比起放牧收入多了两三倍,政策很好了。

虽然是哈萨克族,但是恩特马克的普通话讲得不错,在日常巡护、察看火情、防止打猎和挖冬虫夏草等破坏生态活动,以及到牧区宣传森林防火时,他总是充当“翻译官”。

不仅如此,护林员在看护森林的同时,还经常义务承担巡边员的角色。

在哈巴河分局哈巴河林场贸依特木材检查站,护林员正与当地武警进行联合执法,对过往车辆和人员进行检查。

“因处在旅游线路上,每天车辆和人流量比较大,任务繁重。”阿尔泰山国有林管理局总经济师卢琪告诉记者,他们这里盛产冬虫夏草,又是边境线,仅是一河之隔,每年都有上千人来偷挖,甚至越界,特别是七八月份,由于河水浅,趟着就能过去,仅靠护林员,管护力量薄弱,劝阻时经常挨打。

为整合力量、加强森林保护,从2013年开始,哈巴河分局与当地政府开展实施“交叉任职”,积极动员全社会参与其中。

卢琪说,重点是提高牧民的积极性,针对此,每年的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森林抚育等项目,都聘用他们参与,这样能够让牧民额外增收2000元。

“护林最怕的就是碰到黑熊。”同样是生态护林员的加尔肯,常年守护在山林中,已经四年了,由于经常不与人交谈,他讲话都躲躲闪闪。

作为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阿克吐鲁滚管理站林业管护站护林员的加尔肯,一年中大半时间都与树林为伴,吃的全靠十天一次的生活物资补给。

“这里还肩负着中转驿站功能。”今年38岁、哈萨克族的加尔肯称,米面菜先是通过船运过来,然后向其他四个管护站配送,都是靠马驮回去的,最远的骑马需要三天才能到。

就是这样的艰苦,他们依然守护着,让西部沙漠中生存不易的大片宝贵林子,才有了今天的壮美风景。

“政策好,能就业,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加尔肯如是说。

提升 多措并举

广袤绿、湖水蓝、小麦黄,交织出一幅美丽的草原画卷,让人难以相信这是置身在新疆这个西部沙漠之地。

仿如翡翠般透着油亮的蔬菜地里,黄瓜、青椒、小青菜等,随风摇弋,处处呈现着生机勃勃。

“不是只有这里如此,我们每个管护站都一样。”哈巴河分局大萨孜管护所所长郭万军解释说,住宿都是两人标准间,全部实现了“10有”,就是有杆旗、有块牌、有幢房、有菜地、有畜禽、有水电、有通讯、有热水、有炉灶、有奖杯的标准。

站在占地400平方米的哈巴河分局大萨孜管护所,这儿不仅完全实现了通水、通电、通暖,还满足大家日常生活所需,新建了食堂、澡堂、会议室。

被牧民亲切成为“幸福驿站”的管护所,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除了增强职工自信心、荣誉感外,还成为宣传林业、天保工程的窗口。

“每年到了游牧时节,牧民来到每个管护所,这里都免费提供吃喝。”卢琪乐呵呵地讲,共建、共护,大家相处的很融洽,对于保护森林更有利。

据了解,2011年,按照标准化所站建设,哈巴河分局各管护站在原址上进行了改造扩建,通过近五年的改造和新建,安装了不锈钢防火旗,修建木质围栏,栽植草坪进行绿化,配备液化气灶。此外,还建设200平方米温室大棚一座,用于蔬菜种植,开展森林人家,并统一配备管护服装、床单被套等工作生活用品。

多举措、多维度的保护天然林资源技术手段,也是新疆在天保工程管理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

针对不同林情,各管护站采取航迹巡护、电子监控、警民联防、集体巡护等多种有效措施,加强管护巡护,预防盗伐林木,监控森林火情和林业有害生物,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

在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上,开展了生态服务价值检测评估,生态服务年价值达到1000多亿元。开发运行《新疆天然林保护工程信息管理系统》,顺利完成了项目技术论证、方案设计、需求调研、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软件功能设计、软件平台开发和数据库建库等阶段的工作, 2016年底上线运行。项目获得国家地理信息协会银奖。

“天保工程实施前,林区的所站以逢路设卡,保护木材为主,存在一人一站、房屋失修、设施老化、生活不便等问题。现在,高标准、多功能平台的管护所站,布局合理、面积扩大、功能完善、外观整洁,已成为林区保护资源的哨所和堡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厅副厅长李东升发深有感慨地讲。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新疆天保二期工程共新建、维修管护所(站)326座,面积77505平方米,投入资金2.17亿元。

“从最破烂的房子就是林业人的到现在最漂亮的房子都是我们护林人的,这一巨大变化,得益于天保工程。”李东升说。

致富 森林旅游

绿树,碧水,青山,雪峰。如今,走在西部这片沙漠之地,“新疆画廊”愈加美丽。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牧民们正往山下走。”把青春都奉献给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片“人间净土”的该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余戈壁深有体会地讲,“山上腾出来的地方,将会恢复草场,发展森林旅游。

位于布尔津县境内的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阿尔泰山西南麓,总面积220162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49999公顷,疏林地面积9114公顷,灌木林地面积8004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0.2%。

余戈壁称,保护区内有植物798种,兽类39种,鸟类117种,其中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5种,二类保护动物22种。其他野生动物遇见率也在逐年上升,充分说明这里的生态环境好。多年的管护,使保护区成为名副其实的“物种基因库”。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饭碗,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增加收入。

在实施天保工程的过程中,新疆立足林业资源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以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为重点。目前,批复建成36个森林公园,森林旅游已成为工程区新兴产业。2016年以来,筹措1亿元资金发展森林康养。

“森林露营”、“森林科普”、“探险观光”、“森林康养”、“冰雪之旅”等,这个沙漠中兴起的特色森林露营休闲基地,就是融合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现正在建设中,预计三年后投入使用。

该基地坐落在铁热克提镇的白哈巴村,阿尔泰山上密密麻麻的金黄色松树林,一直延伸其中,黄色木屋与绿色松林、桦林相互辉映,美不胜收。

据统计,2016年喀纳斯景区全年接待游客141.3万人356万人次,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6亿元、旅游综合收入22.4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38元、增收181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