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网7月6日讯 地处长江、珠江、澜沧江、怒江等重要江河上游或源头的云南省,是我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之一,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植物类型均有分布。全国3万余种高等植物中,60%以上在云南生长。
天保工程的实施,使工程区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林区民生显著改善。
天保工程实施后,云南13个州(市)、69个县(市、区)、17个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全面停止了天然林采伐。一期工程期间,全省累计调减商品材采伐3400万立方米,有效管护森林1.9亿亩、为国家下达计划的106%,营造公益林3700多万亩、为规划目标的140%。工程区有林地面积由1.68亿亩上升到1.83亿亩,森林蓄积量由8.89亿立方米增加到11.0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59%增加到65%,增加森林碳汇4亿吨。
各地以天保工程为契机,积极探索创新林区发展体制机制。通过属地管理、分流安置、机构剥离、债务处理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森工企业改革,共安置分流富余职工1.18万人,免除工程区债务7.76亿元,企业职工实现了由“砍树人”向“护林人”“种树人”的转变。
通过一次性安置、参与森林管护和公益林建设,森工企业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3万多名林业职工全部参加了基本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1.5万户林区棚户区和国有林场危旧房完成改造。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新建和维修森林管护站(所)1600多处、瞭望台600多座、林区公路4500多公里、防火线1万多公里、防火林带近700公里、种苗基地118处。
工程区各级政府通过聘请护林员参与营造林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林区农民增收致富。每年聘用农民护林员2万多名,投入林区富余劳动力累计4000多万人次参与工程建设,林农累计增加劳务收入近20亿元。
为解决停伐后农民生产生活问题,省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支持工程区农村能源建设,新建沼气池87万口、节柴改灶88万口。农户每年可节约薪柴或煤炭支出500-800元,促进养殖增收100元以上,直接受益9亿多元。
以前,许多市(县)过度依赖“木头财政”,甚至形成了“独木支撑”的林区经济格局。工程实施后,各地转变发展方式,积极营造生态经济兼用林,依托天然林资源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实现了从单纯依靠木材生产向依托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转变。
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依托林下资源大力发展野生食用菌产业,食用菌加工产值从5000多万元增加到2.54亿元,全县近10万人参与野生菌采集、销售、加工活动,野生菌已成为农民除烤烟外的最主要收入来源。
如今,森林旅游和非木材林产品资源开发,正在成为工程区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柱产业和林农增收的主要渠道。
2010年,天保二期工程启动。云南将培育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转变林区发展方式的着力点,继续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十二五”期间,工程区天然林主伐和更新采伐为零,形成了事实上的集体天然商品林停伐。
为确保森林管护责任落到实处,云南省政府与工程区13个州(市)政府签订目标责任状,将任务落实、管护责任、管护成效纳入建设目标责任进行考核。各州(市)与县(市、区)、县与乡(镇)分别签订天保工程目标责任状。全省以县为单位,统筹资金使用,统一森林管护管理办法和管护人员聘用考核管理。近年来,工程区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发生和成灾率持续下降,破坏森林资源的林政案件逐年减少。
受多种因素影响,天保一期工程期间,工程区形成了大量生长过密的天然次生林。天保二期工程实施后,工程区不断强化森林经营措施,开展森林抚育,林分结构得到调整,森林质量提升明显。
在天保工程的保驾护航下,植物王国资源保护持续向好。
(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 王钰 通讯员 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