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本概况及实施工程的必要性
一、自然概况
1.自然环境:主要有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系分布、气候及水热条件、土壤条件等内容。
2.自然资源:主要有森林资源(包括森林资源构成、分布、类型、现状,野生动植物资源及林下资源等部分)、水利(能)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内容。
二、社会经济概况
1.项目区发展历史沿革和建设现状:主要有第一产业(森林资源采伐利用、营林生产及项目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第二产业(木材综合利用及其他)、第三产业(商贸、餐饮、旅游、服务业等)、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开发建设现状及分析。
2.项目区经济发展现状综合评价:主要从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需要)、人口(人口现状与结构、就业现状与结构)、经济(产业结构、资产结构和产值、利润、税收及负债现状)等方面进行现状分析和综合评价。
3.林业在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主要从林业生产总值、利润、林区职工人均收入等方面与全区对比进行综合分析。
三、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必要性
主要从天然林资源在本县(局)所处的生态地位和作用,论述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必要性。
第二章天然林保护工程两年试点情况与基本经验
一、工程试点情况(1998-1999)
1. 木材产量调减情况;
2. 资源管护及植被恢复情况;
3. 工程资金安排及落实情况;
4. 富余人员分流安置情况。
二、经验做法
第三章工程实施的基本思路与主要目标
一、工程实施范围
实施范围:以县为单位编制实施方案的,其范围为行政管辖的乡镇或县属林场等单位;以县级林业局(场)为单位编制实施方案的,其范围为企业隶属的林场、经营所、加工厂等单位。
二、工程实施的基本思路
三、方案编制依据
四、工程实施坚持的原则
五、工程建设分期及实施的主要目标
1.工程期时段划分:工程期为2000-2010年,共11年,其中,2000-2003年为第一期,2004-2010年为第二期。
2.一期目标
目标主要有森林分类区划、木材产量调减、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蓄积(包括公益林、商品林)、林区多资源开发利用、富余人员分流与安置、林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产值、利润、税金、人均收入)等内容。木材产量调减到位情况,森工企业转制进展情况,天然林资源管护情况,富余人员分流安置情况。
3.二期目标
目标主要生态环境变化趋势、森林资源展望、项目区产业产品结构变化、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等内容。
第四章 森林分类区划与木材产量调减
一、森林分类区划
森林分类区划依照国家林业局资源司《全国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林分类区划指导原则》(海南省工程区内的天然林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编写以下主要内容:
(一) 区划原则
(二) 区划类别
(三) 区划标准
(四) 区划布局
包括范围、面积,以及生态地位、生物学特性及相应的经营措施等
二、木材产量调减
(一)木材产量现状:指林业局(县)原木材生产设计产量、最高年产量、“九五”限额产量及1997年实际产量。
(二)木材产量测算:为限伐区可持续经营和商品林经营区2003年后的木材产量。
(三)木材产量调减:以1997年木材产量为基数,在1998年和1999年木材产量调减的基础上,合理安排2000—2003年木材调减量。
(四)木材产量调减后的相关影响
1.下岗人员测算:分别计算木材生产(采、集、运、贮、营林等)直接下岗人员和木材生产附属生产(如机械检修)及以木材为原料(如木材综合利用)生产的下岗人员。
2.森林资源平衡测算及木材产量调减对相关企业的影响:森林分类和木材产量调减后,对本项目区以木材为原料(木材综合利用)的生产企业的影响程度(资源平衡缺口数量、结构等)。
3.木材产量调减对企业利润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主要包括企业利润、育林基金、地方税收等减少情况。
第五章森林资源管护与林下资源开发利用
一、森林资源管护
(一)禁伐区:主要包括禁伐区组织管理、人员、管护制度、标准及措施等。
(二)限伐区:主要包括一般生态保护区(限伐区)组织管理、人员、管护制度、标准和可持续经营措施。
(三)资源管护与林政管理:根据林区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资源管护方式,同时要制定措施,加强林政管理,真正做到管死一片(禁伐区),管严一片(限伐区),管活一片(商品林经营区)。
二、林下资源开发
(一)项目区资源优势分析:除森林资源外,重点分析项目区内的非林非木的资源状况(水电、矿产、旅游、种植、养殖、加工等资源储量、开发潜力)。
(二)项目区多资源开发(转产项目)市场条件分析:重点分析和预测林区各种资源开发的国内外市场前景。
(三)项目区多资源开发方向:根据项目区资源优势和市场前景,确定资源开发发展方向。
(四)项目区产业结构调整:根据项目区多资源开发种类、规模及布局,综合考虑资源开发潜力、市场前景、开发能力、建设条件、富余人员分流等因素,科学、合理确定项目区营林业、木材采运业、林产工业、多资源开发业等产业的结构调整。
第六章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
一、商品林建设潜力及市场条件分析。
二、商品林经营区经营与管理:根据商品林经营区内的不同特点,科学、合理地划分经营类型,确定经营方向、经营重点及相应的经营管理措施。
三、商品林建设与商品林经营区木材(林木产品)生产及产量计算:商品林建设主要包括建设规模、布局及培育目标、培育方式、培育措施等;根据商品林经营区集约经营的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不影响生态环境前提下,合理确定不同材种、树种的经营周期、采伐方式、采伐强度、追求木材(林木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值。
第七章富余人员分流安置与企业养老保险社会统筹
一、富余人员分流与安置
(一)项目区职工人员现状
主要包括项目区职工就业数量、结构、分布和存在的问题等。
(二)项目区人员就业平衡
1.在岗人员数量及就业结构:主要指实施“天保工程”后项目区职工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
2.富余人员测算
(”原有富余人员:指到1997年底项目区已下岗的人员。
(2)木材减产下岗人员:由直接下岗人员(木材生产)和间接下岗人员(木材综合利用等)构成。
(3)新增待业人员:指1998—2003年需安置的退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及项目区新增劳动力等。
3.富余人员分流方向及数量
(”森林资源管护
(2)商品林建设
(3)其他
4.下岗人员数量及下岗人员再就业和下岗人员安置
(”下岗待安置人员:包括数量、结构(年龄、性别、工种)等。
(2)下岗人员再就业和下岗人员安置:为1998—2003年下岗职工培训实现再就业人员数量、一次性解除劳动合同人员数量和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享受基本最低生活保障人员数量。
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
项目区现离退休人员数量、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形式、年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费(或年离退休人员工资)。
第八章 工程资金投入估算与效益分析
一、估算依据与估算指标
二、财政资金投入估算
1.森林管护事业费
2.基本养老保险费
3.社会性支出
4.下岗待安置人员费用:计算到2003年。
5.其他
三、投入总估算与资金渠道
四、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分析生态环境变化。主要包括新增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总蓄积、林分质量、林种结构及防治水土流失(保肥、保土)、涵养水源(森林蓄水)、
庇护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等生态效益指标。
2.社会效益:主要从资源平衡(资源优化)、人口平衡,经济平衡方面评价林区乃至更大范围实现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流富余人员和安置下岗人员实现项目区社会稳定,以及项目区教育水平、环境意识、生活水平等具体社会效益体
3,经济效益:包括项目区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企业总产值、利润、上缴税金等经济效益指标
第九章工程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一、组织管理:包括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职能行使范围的确定及制定项目管理、计划管理、资金管理、信息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规章、制度。
二、保障措施:包括加强领导、广泛宣传、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深化企业改革、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坚持科教兴林、积极筹措资金保障措施。
三、建议:结合本项目区实际,针对工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建议。